新疆網訊(全媒體記者趙劍塵)8月11日,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在北京揭曉,新疆作家劉亮程的長篇小說《本巴》獲獎,這也是新疆作家首次獲得這一中國文學最高獎項。
《本巴》是劉亮程繼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提名獎后發表的最新長篇小說。歷時5年完成,由譯林出版社出版。
小說以英雄史詩《江格爾》為背景展開,講述了三個孩子在青春王國里玩著搬家家、捉迷藏、做夢夢游戲,將沉重的現實變得輕盈,指向一種自由的、原生的初始狀態,體現出對回到童心、童年和人性最初的渴望。
小說以瑰奇的幻想和深刻的哲思給人巨大的沖擊,被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譽為“2022年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景觀式存在”。
“《本巴》是我寫得最愉快的一部小說,也是我寫給自己的童年史詩,是我寫作歷史中最天真的一次。”劉亮程說。
此次獲獎是劉亮程連續兩次提名茅盾文學獎后首次獲獎,他也是首個集茅盾文學獎與魯迅文學獎于一身的新疆作家。
《本巴》自2022年1月出版之前,就以全本形式在《十月》雜志刊出,銷量和口碑獲得雙豐收,榮獲花地文學榜年度長篇作品、文學報、騰訊好書年度十大文學好書,入選《收獲》年度榜單和中華讀書報、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華文好書等多種圖書榜單。
新疆集高山湖泊、草原沙漠等自然風光,又是多元文化匯聚之地,一直以來都是藝術創作的寶地。自治區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第十屆全委會委員、新疆作協副主席熊紅久說,劉亮程長篇小說《本巴》獲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是新疆文學界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新疆文學從高原邁向高峰的一次實力呈現。“亮程主席是被蒼茫遼闊的新疆大地滋養出來的本土作家,他用扎實的人生積累和深厚的文學功力,向外界展現了一個絢麗多彩的新疆大地和包容互鑒的新疆文學。此次獲獎作品就是從蒙古族史詩《江格爾》中獲得的靈感和啟發。亮程主席的獲獎,必將激勵新疆各民族文藝家,深入生活、潛心創作,寫出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
茅盾文學獎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遺愿,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近40年來一直深受文學界的重視和全社會的關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也成為中國長篇小說創作成就的重要標志。
茅盾文學獎每4年評選一次。本屆茅盾文學獎共有238部作品參評,均為2019年—202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五部獲獎作品分別是:孫甘露的《千里江山圖》、楊志軍的《雪山大地》、劉亮程的《本巴》、東西的《回響》、喬葉的《寶水》。
繼續閱讀
“《本巴》是我寫的最天真好玩的一本書”
劉亮程在木壘縣菜籽溝村麥田邊。(受訪者供圖)
《本巴》是一部以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為背景展開的小說,2022年初,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劉亮程憑此獲得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受訪者供圖)
新疆網訊(全媒體記者趙劍塵)得知新疆作家劉亮程獲得茅盾文學獎的消息,記者撥通了劉亮程的電話。電話那頭的他聲音沙啞,從得到獲獎消息到下午4時,一直接各種電話的他頗有點疲憊。
“《本巴》是我寫的最天真好玩的一本書。感謝新疆這片土地,我在此生活了60多年,深受新疆多民族文化生活的滋養,《本巴》只是對這種豐富絢爛生活的回饋。”劉亮程說。他希望通過這部小說,讓讀者多關注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那些散落在山間草原的神奇故事,等待人們去探尋和挖掘。
“江格爾的本巴地方,是幸福的人間天堂。那里人都25歲,沒有衰老沒有死亡。”這是蒙古英雄史詩《江格爾》中的句子。
小說以英雄史詩《江格爾》為藍本展開,塑造出一個沒有衰老、沒有死亡,人人活在25歲的本巴國度,在史詩駐足的地方,追溯逝去的人類童年,探尋史詩中的歷史記憶與詩性智慧,向世界講述古老而新奇的中國故事。
劉亮程早年以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享譽文壇,后轉型小說創作,以極富個人氣質的詩性語言關注新疆大地人們的生活,自帶孤獨語境與自然對話,與生活在天山南北的人們對話,行走新疆大地,是他探尋故鄉村莊之后的又一場追尋。后來,他完成了第一部小說《虛土》,緊接著是《鑿空》《捎話》,散文集《在新疆》,則是穿插在他的兩部小說《鑿空》與《虛土》間完成的。
10多年前,劉亮程曾在天山南北各地采風,曾深入到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英雄江格爾的故鄉,那里草原上的江格爾齊口口相傳著英雄史詩,熱情的牧民聚會上,《江格爾》是必唱曲目。劉亮程被悠長反復吟哦的史詩震撼,他開始深入了解和閱讀英雄史詩《江格爾》。
2013年冬,劉亮程在木壘哈薩克自治縣英格堡鄉菜籽溝村開啟了耕讀生活,創建菜籽溝藝術家村落,并傾力打造以傳播國學與現代思想為己任的木壘書院。在理想與現實間詩意棲居的劉亮程,在這里創作了長篇小說《捎話》。2019年,《捎話》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提名。
完成《捎話》后,劉亮程想起了那片遼闊的傳唱著神奇故事的草原,感動于史詩《江格爾》的天真帶給部落的希望與力量。他開始創作這部長篇小說《本巴》。本巴是故事主人公居住地的名字,它的本意為寶瓶,指人與萬物的母腹,形似寶瓶的母腹是每個生命的故鄉。劉亮程用詩性的語言,重拾天真信仰的本巴,尋找著應對復雜世界的方法。最終,《本巴》以故事中主人公永遠停留在25歲,完成了成人世界對于天真的追索,以此來還原人們豐厚而真實的精神世界。
“《本巴》寫的是人類童年的故事。我寫這部小說的時候,發現內心中養著一個從來不會長大的孩子,我們在人世長到了60歲,當我用情去寫作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內心中養育的孩子,要用天真眼光來重新看待這個世界,重新說話和敘述千百年來,這片土地上反復發生的故事,這就是《本巴》。”劉亮程說。
有評論家說:“《本巴》這部長篇小說有著史詩般的天真雄渾,民間藝人的奇特想象,巧妙地構建起一個世界。又從古人想不到的地方開始,繼續往更遠處暢想,哲思貫注,栩栩如生。”
在當下,不少作家傾注精力講好故事,劉亮程有好故事,但更在意故事中包裹的內核。在《本巴》中,這個內核便是時間。他超越故事表層,以飛離地面的姿態書寫時間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