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之美——中華文字展”在新疆圖書館一樓展廳正式開展,左圖為展覽入口處的場景造型,右圖為8月8日下午,小朋友正在漢字轉轉樂裝置前識別各種字體。(全媒體記者王煜攝)
新疆網訊(全媒體記者王煜)日前,由新疆圖書館與中國文字博物館聯合舉辦的“漢字之美——中華文字展”在新疆圖書館一樓展廳正式開展,展覽將持續至8月30日。
“漢字之美——中華文字展”包括漢字的起源與發展、漢字的研究與發展、漢字的藝術與創意三大部分,通過精美的展板、豐富的展品、生動的場景、多元的互動體驗項目,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漢字的魅力,讓觀眾深入了解漢字的歷史,欣賞漢字之美,體驗漢字之趣,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此外,展覽還展出了青銅器、銅印、拓片等十余件珍貴文物的復制品,讓觀眾可以直觀感受幾千年前我們先祖的精湛工藝和文字藝術之美。
文物毛公鼎的復制品引起了大家的興趣,毛公鼎為西周晚期的重器,鼎內壁鑄有銘文,32行,近500字,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堪稱西周青銅器中銘文之最。其內容敘事完整,記載詳實,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展覽現場還有首次亮相的“家園”“田園”“漢字樹”等立體化場景,增強了展覽的趣味性,讓古老漢字更加貼近現代生活,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全部采用新型環保紙質板材,以全新的設計理念,立體呈現漢字的起源、發展、演變及應用歷程,生動鮮活地展現漢字的書寫藝術形式及其數千年積淀下來的妙趣精華。
9歲的小朋友王佳宜認真地玩著轉轉樂裝置,從這個裝置中可以了解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隸書、楷書的演變歷程。“我很喜歡這個展覽,在玩的過程中就能學習到很多知識,體會到了漢字的魅力,下次我要帶著我的同學一起來。”王佳宜說。
新疆圖書館黨委書記、副館長艾尼瓦爾·艾力說,新疆圖書館將以此次展覽為橋梁,與中國文字博物館加強合作與交流,利用新疆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樹立和突出以漢字為代表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為構建新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營造更加濃厚的文化氛圍,提供更加有力的文化支撐。